敦煌名優小吃習慣且不容錯過的10種必吃特色美食!
敦煌當地人喜歡吃羊、雞、牛肉、驢肉,對面食制作尤其講究,敦煌黃面,細如龍須,長如金線,香味溢口;敦煌手工臊子面,切面講究,拌湯鮮美,百吃不厭;但最有名還要數敦煌釀皮子,其味辣涼,柔韌爽口,是不可不嘗的美味。敦煌飲食的另一特點是川味,尤其是在夜里,街邊隨處可見麻辣燙的小攤。陽關東路的沙洲夜市內有風味小吃區,可以品嘗到各種甘肅風味面食,烤肉等,價格便宜,而且連附近的小巷也很熱鬧。如果想找一個相對清幽的地方就餐的話,可以到西域路途窩酒店附近,那里有不少本地口味當地人吃飯的餐館,價格合理,飯菜可口。另外當地人口味重、貪偏酸辣,點好美食要告知店家自己的偏好或要體驗的感覺……
1、驢肉黃面
在敦煌,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“天上的龍肉,地上的驢肉”。當地人們以驢肉為副食料、黃面為主食料的一種配套吃法,吃起來美味可口,俗稱“驢肉黃面”。據傳,來之于唐代敦煌的民間美食,具有補氣養血,保健益神的功效。敦煌民間諺語有云:“天上的龍肉,地上的驢肉”,“要長壽,吃驢肉;要健康,喝香湯”。改革開放后,敦煌醬驢肉逐漸為游客所親睞,成為“中華名小吃”。開鑿于公元十世紀晚期的莫高窟256窟宋代洞窟中就有拉面的壁畫,敦煌拉面這一傳統的飲食的工藝流程,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。
2、長壽堿面
敦煌生長的一種胡楊樹,當地人稱“梧桐樹”。樹上流出的一種能食用的樹液堿,和面的時候加入適量,制作成面條,特點是柔韌勁道,爽口舒胃,面條細長,厚薄均勻,湯汁鮮香,俗稱“堿面”,又叫“臊子面”。人們每當老人過壽、小孩滿月、家人出遠門、正月初七日等都要做上這種長面,象征著人們長壽,稱“長壽堿面”。堿面是在唐代就有,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敦煌堿面是自古以來敦煌人的待客佳品。
3、釀皮
敦煌釀皮和長壽堿面一樣,是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美食,根據莫高窟藏經洞書文的記載,在唐代,敦煌釀皮就已經是集市上熱賣的美食了,在當時釀皮叫做“冷讓”,而敦煌本地的人則將“釀(niang)”稱作“釀(rang)”,于是“冷讓”就慢慢演變成今天的釀皮。
4、羊肉粉湯
羊肉合汁和羊肉粉湯主料都鮮羊肉和晶瑩的粉絲,合汁多加夾沙,湯底則是單一的羊肉湯,沒有羊肉的膻,只有羊肉的鮮美,令人垂涎欲滴,胃口大開。
5、紅柳撥疙瘩
古時敦煌沒有煤炭,為了生火取暖和燒鍋做飯,每家每年必須到戈壁灘刨挖紅柳根枝,俗稱“刨梢子”,用以解決生活燃料。打柴人自帶面粉取現場水和面,用紅柳條撥面下鍋,形如“小魚兒”,人稱“撥疙瘩”。敦煌民間的一種便捷小吃,制作簡單,方便實惠。它是敦煌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,獨創的一種特色小吃,有干拌、燴、炒多種吃法。
6、敦煌泡兒油糕
敦煌泡兒油糕是一道傳統的風味美食,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唐朝貞觀年間,因為一開始流傳于宮廷和達官顯貴的宴席之上,善于制作的廚師寥寥無幾,鮮少在民間流傳。泡兒油糕表面膨如輕紗,表面金黃油量,酥軟香甜,味美可口,因為表面上覆蓋著一層珍珠小泡,所以叫“泡兒油糕”,又名“泡泡油糕”。
7、夜市燒烤
夜市燒烤要說敦煌最熱鬧的地方,當屬沙州夜市了,各種小吃,各種工藝品,燒烤是這里的霸主,一條街的燒烤目不暇接,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秘訣,讓你百吃不厭。據說這里是當地人從不去吃飯的地方,可能主要原因是當地人嘴饞的原因,也許還有其他原因吧……
8、烤全羊
烤全羊出爐外表金黃油亮,外部肉焦黃發脆,內部肉綿軟鮮嫩,羊肉味清香撲鼻,頗為適口,別具一格。出爐后,將全羊以跪臥的姿勢盛入盤中,上桌時由主人在客人面前將羊胸肌部位的佳肴獻給尊敬的客人,以示對客人及長輩的尊重,并奉敬上美酒三盞,因為“羊”會給你帶來財運連連和福星高照,其他在座的客人主人一心一意敬上一杯祝福的美酒,那味長久留香。后主人將烤全羊分成大小塊,依次奉送,品嘗敦煌烤全羊,讓您財運連連、喜氣洋洋。
9、月牙泉漿水面
據說取敦煌月牙泉之水,與一種野生草本植物羊奶蔓蔓發酵生成的漿汁。味美爽口、清涼解暑,與面條同食別具味道,因而得名“月泉漿水面”?!岸鼗臀臅鳳.3231卷平康鄉官齋藉中即有“漿水粥”、“漿水面”的記載。古代敦煌人有粥水熬粥的飲食習俗。漿水在敦煌至少有1200多年以上的歷史。近現代漿水面是敦煌民間大眾喜食的民間小吃。
10、胡羊燜餅
胡羊燜餅古代敦煌為少數民族游牧之地,人們統稱他們為“胡人”。隋唐以來漢文化和胡文化(少數名族)相融合,成為敦煌飲食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,以胡人的膳食習俗做法而演變得名,煮羊肉和面餅的燜燉相煎,實屬一道敦煌美食,是敦煌特有的民間小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