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威天梯山石窟
武威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,明代叫做廣善寺,位于武威市涼州區城南50公里的張義鎮燈山村,始建于東晉時期的北涼,北朝、隋唐、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,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。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,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,是云岡石窟、龍門石窟的源頭,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在學術界有著“石窟鼻祖”之稱,也是《西游記》里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,偷吃人參果的地方。
服務咨詢熱線:
0937-8832711
13893739590
武威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,明代叫做廣善寺,位于武威市涼州區城南50公里的張義鎮燈山村,始建于東晉時期的北涼,北朝、隋唐、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,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。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,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,是云岡石窟、龍門石窟的源頭,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在學術界有著“石窟鼻祖”之稱,也是《西游記》里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,偷吃人參果的地方。
武威旅游景點武威天梯山石窟
門票:30元 AA
開放時間:08:30-18:00(夏季),09:00-17:30(冬季) (1月1日-12月31日 周一-周日)
多災多難的天梯山石窟
天梯山石窟,據明正統碑記載,“諸佛之龕,二十有六”,在經歷1927年大地震之后,現僅存洞窟18個,計北涼、北魏10窟,唐4窟,其余4窟皆殘破。所有洞窟均經后代重修和妝鑾,有的壁畫重疊多達5層。2001年6月25日,天梯山石窟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。
更令人遺憾的是,1958年4月,為了解決黃羊河下游8萬農業人口的生活用水和17.9萬畝的耕地用水,當時的武威市決定在天梯山石窟右側不遠處興修黃羊河水庫,而天梯山窟址恰好地處水庫淹沒區。甘肅省政府決定對洞窟內部分文物搬遷保護,組織以常書鴻為隊長的文物搬遷保護機構,敦煌研究院、省博物館考古人員對石窟文物進行清理搬遷。對除沿山雕鑿的13號大佛窟外的其他洞窟彩塑壁畫進行了清理搬遷。除大佛窟外,距地表幾十米高處的小石窟內的49尊造像、三百余平方米壁畫、及25箱文物殘片,被運回甘肅省博物館保存。
由于當時運輸條件所限,這些文物一經遷移就受到了破壞。在甘肅省博物館保存的40多年中,因為博物館改建擴建,這些天梯山文物又經幾次搬運,部分塑像和壁畫已經變得面目全非。
在之后的幾十年里,武威市及相關水利專家多次對黃羊河水庫測量,發現當初過高估計了蓄水水位,水庫對小洞窟的文物并不造成威脅。1992年,國家文物局主持召開專家組會議經論證,按照不可移動文物盡可能在原址、原位保護的原則,批復在原址、原位修復天梯山石窟文物。1993年,省政府辦公廳批復同意在原址、原位進行修復。
2006年,國家文物局要求將這批文物進行原汁原味的修復并運回原址,于是這批文物又被運回了武威,使石窟遺址與石窟原文物重新“珠聯璧合”,相映生輝。武威市先后維修了大佛窟防滲水圍堰、對天梯山大佛窟的巖體及塑像進行加固、復原,并進行了道路、電網等配套設施等建設,這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回歸和整體復原打下了基礎。
1、天梯山,山峰巍峨,陡峭峻拔,高入云霄,山有石階,拾級而上,道路崎嶇,形如懸梯,故稱天梯山。山巔常年積雪,俗稱“天梯積雪”,海拔2100米,為涼州八景之一。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,腳下碧波蕩漾,薄云纏繞其身,構成了一幅山、水、佛、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,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。
2、陳列館記載著天梯山石窟的發現、勘測、搬遷經過。在搬遷以及之后的甘肅省博物館保存的40多年中,因為博物館改建擴建的幾次搬運和文革時期的人為損壞,部分塑像和壁畫雖然已經變得支離破碎,但依然不改天梯山石窟作為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魅力。
3、羅漢洞,從陳列館進入窟區的廊道,內壁兩側則分布著佛龕。
4、大佛窟既13號石窟,窟前以弧形長橋橫貫,是天梯山石窟現存最大的洞窟,高30米,寬19米,深6米外,可俯瞰黃羊湖景,同時又通往石窟群;弧形長橋兩頭又各有一木梯緊貼壩壁而下,方便人員上下石窟。
窟內有釋迦牟尼大像1尊,高28米,寬10米,面水而立,右臂前伸,指向前方,巍然端坐。左手平放于膝蓋,普度眾生,右手掌心朝前,無畏邪惡。
釋迦兩旁是文殊菩薩、廣目天王、普賢菩薩、多聞天王、迦葉、阿難6尊造像,造型生動,神態威嚴。石窟最里側的一老一少,為釋迦摩尼佛的兩位弟子,老的為摩訶迦葉,居十大弟子之首,因他是位苦行僧,因此塑造的形象比較蒼老,代表哲思深沉。與他相對的為小阿難,為釋迦摩尼佛的堂弟,也是佛祖涅槃之后佛經的口述之人。佛祖左側為文殊菩薩,主管大智慧,右側為普賢菩薩,掌管德行。佛像最外側的為兩位護法天王,左側為北方的多聞天王,右腳腳下踩著面相丑惡的小鬼。右側為西方的廣目天王,腳下踩著善于負重象征長壽的赑屃(bì xì)。
因天梯山系砂崖,石窟以鑿為本,塑為形,沿著紅沙巖壁從上往下依次鑿刻,外面再塑以泥坯。
主尊大佛初建于晚唐,光緒二十五年再修。地震后,大佛頭被震落,1936年修復。據說1958年修黃羊河水庫時,石窟里的佛像和壁畫都拆走了,大佛體大無法搬走,就長期浸泡在水庫中,以致胸腹以下泥胎脫落,僅存石胎。
后來國家文物局決定,石窟文物遷回天梯山,在原址原位進行原汁原味的修復,武威市在大佛窟外圍筑起了18米高的鋼筋混凝土拱形防滲水圍堰大壩,把浸泡在水中30多年的大佛像,與水徹底隔絕開來。
5、千佛洞即明代廣善寺,位于天梯山石窟西南邊緊挨大佛窟,是一座藏傳佛教的四合套喇嘛廟,里面建筑物也很多。據明正統碑記載,在明代正統十三年(1448年)以前,天梯山石窟至少有26窟、4層。石窟里面有北魏、隋、唐時期的漢藏手寫經卷,唐初絹畫菩薩像,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、明、清各代塑像、壁畫、經卷等。所謂“諸佛之龕,二十有六”,在經歷1927年大地震之后,現僅存洞窟18個,計北涼、北魏10窟,唐4窟,其余4窟皆殘破。所有洞窟均經后代重修和妝鑾,有的壁畫重疊多達 5層。明代正統十三年間,重修廣善寺時,對石窟又進行了大規模重修,繪制大量明代壁畫。
6、黃羊湖水庫,水庫工程于1958年4月動工興建, 1960年11月基本建成蓄水。40多年來, 保證了下游黃羊灌區2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,滿足了蘭新鐵路、黃羊河糖廠、黃羊電廠等工業用水, 調蓄洪水, 興利除害, 為當地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 發揮了巨大作用, 效益十分顯著。
相關作品
紀錄片《聚焦黃羊》、《河西走廊》第五集、《看鑒紀錄》、《天梯山石窟》
旅游須知
1、山高谷深路陡,行走注意安全
2、輕便的鞋子,最好是舊的不會硌腳
3、根據自己的需要準備藥品:腹瀉藥,降壓藥,止痛藥,感冒沖劑等
4、寬松的衣服,還要根據平時的習慣準備一件外衣,有的老人耐寒,有的耐熱,可以隨時加減
5、出門在外人容易上火,最好準備一個密封較好的保溫杯,隨身帶上一點開水或是茶水
6、除導游強調的一些注意事項,不得隨意拍照,吃零食,大聲喧嘩;
7、窟內是不允許拍照的,在進入檢票口之前,在檢票口的旁邊有免費寄存處,必須把照相機寄存才可以進入參觀,絕對不允許帶進去,只有女士小挎包可以帶入。請大家提前提高準備工作,配合導游和檢票人員。
地理位置
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燈山村;武威城南50km
交通情況
乘武威--張義鄉村公交;旅游包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