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學問
擔心之1:退休造成心理落差
不少老年人剛退下來時,會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無價值感。
退休造成心理落差,表現形式多種多樣。有的老人認為經濟收入減少,不再像工作時那么受人尊敬和重視;有的老人產生自卑心理,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,自我評價過低;有的則表現為發牢騷、埋怨,對什么事情都看不慣,甚至脾氣突然變得暴躁,經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責過去的同事、下屬。
老人如果不能夠調整好心態,就有可能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,如對生活失去樂趣,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悲觀等。
建議:如果能在退休前做好心理準備,讓心理與行為提前到位,就會更容易接受社會角色的變化,避免反常行為發生。如多和老同學、老鄰居走動走動,充分發揮自己的垂釣、種花、養鳥等愛好,家人也可多陪老人旅游,分散他們的注意力。
擔心之2:疾病纏身壓力大
人進入老年期后,器官功能逐步出現障礙,各種疾病尤其是高血壓、心臟病、腫瘤、糖尿病、腦卒中等在人們50歲后會明顯增高,北京市2011年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表明,50歲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%,隨年齡增長顯著升高。70歲以下男性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,70歲以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。資料表明,7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高達51%。2型糖尿病是一種主要累及中老年人的慢性代謝性疾病,87%在40歲后發病。中國慢病監測及糖尿病專題調查報告顯示,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9.7%,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達19.6%,全國約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700萬人。
老年人都希望長壽,但這種美好愿望與實際生活中的意外打擊、重大刺激、易患各類疾病往往形成強烈的對比和深刻的矛盾。很多老人關注健康、注意保健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但也有一些老人過分關注養生保健節目并對號入座,對保健儀器、營養品幾乎沒有抵抗力,有的反復到醫院進行檢查化驗結果卻正常,甚至出現疑病癥現象等。
建議:老人群體大多存在疾病問題,這是無法擺脫的現實。疾病給老人帶來痛苦與負擔,一些老人甚至因為恐于疾病走向絕路。老年人治療疾病同時,要接納自身存在的疾病,抱著與疾病一同生活的心態。對老年人自訴病癥,家人要理解,不要表現出不耐煩。否則,會給老人增添新的心理負擔。沉重的心理負擔,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。
擔心之3:抑郁情緒難以擺脫
老年階段,最容易出現的精神障礙是抑郁癥,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質量,也給家庭帶來重大負擔或影響。
許多研究表明,55歲以上人群自殺率明顯抬升,并隨年齡增長更加顯著。65歲以上人群抑郁癥患病率為4.4%。老年抑郁癥患者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、對生活失去興趣、心情煩躁、睡眠不佳、慢性疼痛、記憶減退并常伴有其他軀體疾病,有些人甚至出現死亡念頭和自殺行為。這些,在“空巢”、“失獨”等特殊家庭中表現的尤為明顯。
“空巢”,是都市老人生活的普遍現象。目前,我國城鄉“空巢”家庭超過50%,部分大城市達到70%,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單身?!翱粘病睂е吕先斯陋?、不安,一些行動不便、高齡老人更是困難重重。預計到“十二五”期末,65歲以上的“空巢”老人將超過5100萬;有報道稱,我國“失獨”家庭近百萬,每年還在增加7.6萬個,50歲以上“失獨”群體日益龐大;喪偶是生活中最嚴重、影響最大的生活事件,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是最沉重的打擊。資料表明,老人喪偶導致心理失衡而死亡的人數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。如何關懷這些老人,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無法避免也不容回避的問題。
老年抑郁癥患者的主要表現為:反應遲鈍、記憶力衰退,坐立不安,不想與人交談,悲觀想法強烈,有內疚、負罪感,覺得所作所為對不起孩子,食欲不振,頭痛,易疲勞,睡不著,口渴等。
建議:老年人患上抑郁癥之后要盡快到精神衛生機構尋求治療,疏導不良情緒、消除或緩解抑郁癥狀,防范自殺是重點。老人們也要積極調整心態,學會關愛自己,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建立有規律的生活非常重要。
- 上一個:掌握6大訣竅 讓老年人延年益壽—眾興
- 下一個:四個方面推動商業養老保險發展
-
2021-1-13眾興—臥床老人并發癥有哪些?
-
2017-12-28掌握6大訣竅 讓老年人延年益壽—眾興
-
2017-12-28眾興講解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?
-
2017-12-28中老年人邁過5個坎,健康長壽不是問題—眾興老年公寓
-
2017-12-28眾興帶您分析老人心理老人常擔心的四個問題
-
2017-12-28老年人使用補藥要注意什么?